当前位置: 起动箱 >> 起动箱资源 >> 感动交通燃爆一触即发,他们却向火而行
面对燃爆不断、毒气弥漫、舱内高温的重大风险,烟台打捞人闻令而动,尽锐出战,以科学的分析研判、高超的救援技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青岛海上阅兵活动开始前成功完成燃爆集装箱船“广平”轮救援任务,避免了一场海上船毁人亡的重特大事故。
这支国家海上专业应急抢险救助打捞队伍,用行动践行“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带给人民群众满满的安全感。
救援人员对“广平”轮进行有毒气体检测。
急驰救援解决灭火难题
年4月15日,中国香港籍集装箱船“广平”轮在威海成山头东北部海域失火,由于该船载有六水硝酸镁等危险化学品,火势迅速蔓延并引发舱内燃爆,2名船员受伤,20名船员生命安全、船舶货物安全和成山角通航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此时,距离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青岛海上阅兵活动仅有8天时间。
4月16日,“广平”轮被紧急拖至威海青威码头开展后续处置工作。烟台打捞局随即启动应急救助程序,第一时间派遣包括技术人员、潜水人员及设备保障人员等24人的救援队伍前往救援现场。
救援队开展救援工作。
集装箱船救火,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一不小心就会导致船舶和货物“全损”。
在与船方沟通中得知,该船2号舱货物着火,机舱内所有二氧化碳已注入货舱,但毫无效果。舱内起火原因不明,具体着火点不明,起火货物不明……唯一能确定的是货物中有硅球和大量化工产品。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爆炸产生了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在难船附近可以闻到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吸入过量还会产生头晕的感觉,救援人员要佩戴防护面具才能靠近。
“使用陆地二氧化碳罐车灭火。”烟台打捞局打捞技术中心副主任王道能提出,“根据船方提供的货物名单,舱内货物种类复杂,若用水灭火,可能会有遇水发生爆炸或恶劣化学反应的物质,致使船舶失火事态恶化。”
可之前没用针对船舶的这种灭火方式,如何控制、使用二氧化碳罐车灭火?
烟台打捞局技术人员开创性地提出了直接用二氧化碳高压罐车连接释放管路释放二氧化碳的办法。
“常用的二氧化碳作业,需要配备增压装置,使液态二氧化碳变成稳定的气体,但单独的二氧化碳罐车没有增压装置,且增压装置体积大,调配、安装和使用都十分繁琐。”烟台打捞局技术人员齐英春解释道,“而用高压罐车连接释放管路,可通过控制出气阀门保证二氧化碳释放流速和压力,同时使释放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低温,达到降温作用。”
逆向而行直面燃爆危险
为尽快将二氧化碳管路通到着火货舱,救援队决定通过2号舱人孔通道放进二氧化碳供气管路,然后在码头上连接二氧化碳罐车,向舱内注入二氧化碳,以达到最终灭火与防爆的目的。
就在准备二氧化碳的过程中,着火货舱又发生了3次燃爆,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即使上层有集装箱重压,4厘米粗的舱盖螺栓也被崩断了,几吨重的舱盖被强大的爆炸冲击力掀起了十几公分,又重重落下,浓烟从舱盖缝隙中肆无忌惮地冒出。
救援人员乘坐集装箱桥吊登上难船。
熟悉船体结构的船员们因为害怕已经不敢再靠近难船,救援队只能靠结构图纸了解大概位置。“行动一定要迅速!请大家放心,我带你们上,你们走到哪里我就会在哪里!”利用爆炸间隙,潜水工程部主任邢思浩带领4名潜水员穿戴好防护装备,首先登上了难船。
刚上甲板,大家身上佩戴的气体分析仪便响起急促的报警声。这证明即便是在甲板露天通风环境下,一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PPm,在这个浓度下几分钟就能致人死亡。
来不及多想,大家迅速找到人孔通道,先松动螺栓观察,确认安全后掀开人孔盖,瞬时浓烟滚滚,救援人员被浓烟包围。就在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船舱突然开始向内吸入空气。
“必须尽快完成管路架设,否则,大量空气注入,会加大火势。”邢思浩指挥大家迅速行动,放管、关闭人孔盖、封堵、绑扎……只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便成功完成任务并安全撤离。
坚持到底顺利开舱灭火
在注入二氧化碳前,救援队在货舱右侧前部预留了一个通风孔,加注二氧化碳后,需将通风孔关闭,否则二氧化碳将通过通风孔消散,无法起到灭火作用。
烟气从通风孔不断冒出。周建、张鑫、邹明昊三人带着呼吸器,冒着浓烟冲向通风孔,身影随即消失在浓烟中。在码头观望的人,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终于,浓浓的黑烟淡了,三个人也再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下船后,大家发现,张鑫气瓶里的气体再有不到一分钟就会用完。原来是进行关闭操作时,头部不小心碰到了船体,面罩松动造成烟气进入,呼吸器发生了自流现象。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再换人就会浪费时间,不如我坚持完成了,早点撤离。”
救援队开展救援工作。
之后,现场救援人员分成三组,开始24小时值班待命,随时监测火情,每小时测量一次舱内氧气与一氧化碳浓度、爆炸值等数据。
“向舱内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一刻也不能眨眼,必须保证一定的压力差和流量,流量太大将会使整个二氧化碳罐体结冰报废,流量太小供气管路就会被干冰堵塞影响救援。”王道能说。
18日3时,由于流量太小,管路被干冰堵塞,只能停止二氧化碳释放等待管路化冰。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种现象,救援队又登上难船、打开导门,同时放进了3根供气管,确保二氧化碳供气畅通。
经过6天6夜的不间断监控、测温,难船舱内温度终于降了下来,达到安全开舱条件。
开舱作业前,救援人员对“广平”轮舱内温度进行最终确认。
开舱是这次救援的另一个关键点,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一旦舱盖打开,空气进入起火舱室,货物可能死灰复燃,甚至造成更大范围的火势或燃爆;有毒气体可能飘散,给救援人员造成极大伤害。
开舱前,救援队实施了全面的风险分析,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和周密的应急措施。从开舱顺序到货物清理的步骤,考虑到每一个细节,细化到每一个操作。
救援队进行开舱卸货作业。
24日9时,开舱卸货作业开始。救援人员小心翼翼地慢慢打开舱盖,经反复核实,货舱内明火已熄灭。通风、测氧、潜水员下舱清理集装箱,经过8个多小时的努力,下午6时全部集装箱清理完毕,“广平”轮救助工程圆满结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即使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我们依然不缺少英雄。他们未必有撼天动地的本领,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
灾难面前,他们逆向而行;水上救援,他们冲锋在前,用勇气、用汗水、用生命,守护海上平安,换得我们岁月静好。
这,就是中国救捞人。
作者|相娜姜海波
图片|烟台打捞局
责编|陈雪飞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交通新闻网,访问yuanben.io查询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