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起动箱 >> 起动箱优势 >> 关于坦克的这些知识你知道吗了解多少赶紧来
现代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越野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越野和防护性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和越野性能和防护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现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制的,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发动机功率~千瓦,单位功率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72千米/时,最大行程~千米,载有3—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毫米口径加农炮,直射距离一般在—米左右,
射速每分钟7—10发,弹药基数为42—65发。通常采用复合装甲或贫铀装甲,部分还可以披挂外挂式反应装甲,并多数装备了导航系统、敌我识别系统、夜战系统,以及三防系统(防核/防化学/防生物)。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装置;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T-62主战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S”坦克去掉了传统的旋转炮塔,火炮与车体刚性固定,并采用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机,以及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装置和可以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各国发展的主战坦克,都优先增强火力,但在处理越野和防护性能的关系上,反映了设计思想的差异。如法AMX-30主战坦克偏重于提高越野性能;英“酋长”坦克偏重于提高防护性能;而苏、美等国的坦克,则同时相应提高行走和防护性能。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
轻型坦克重13~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50毫米,发动机功率~千瓦,单位功率12.6~16千瓦/吨,最大速度50~64千米/时,最大行程~千米。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
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行驶、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36~70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和~毫米,车首上装甲厚度76~毫米,倾角40~68度,铸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装甲厚度~毫米,最大行程~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自行反坦克炮的弹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炮塔和车体分别采取装甲钢整体铸造和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毫米,有的达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达毫米;车内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或烟幕筒。坦克战斗全重27~55吨(德国后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达68吨),单位功率6.4~15千瓦/吨,最大速度25~65千米/时,最大行程~千米。
最重的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门毫米火炮、1门75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轻型坦克主要是美国M轻型坦克,装有口径为毫米的短身管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和“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战斗全重16吨,能空投、空运和利用折叠式围帐浮渡。发动机功率~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6~70千米/时,
设计构造
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统、坦克动力装置、坦克防护系统、坦克通信设备、坦克电气设备及其它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
总体结构
坦克是一架复杂的战斗机器。它的驾驶室位于前部,战斗部分位于中部,炮塔就在这里。炮塔上装有一门火炮,并且安装了高射机枪。坦克的后部装有发动机。坦克里一般配置四个人,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弹手。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采用履带行走
坦克是采用履带行走的。为什么不用车轮呢?这是因为坦克很重,如果改用车轮,那么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就会很小,开在田野里很容易陷进去;坦克安上履带,轮子在履带里滚动,遇到沙地、雪地和泥地,宽宽的履带把坦克的重量分散了,车轮就像走在路上一样方便。74式坦克履带脱落后在坦克里看路坦克在战斗的时候,窗盖都要关得紧紧的。里面的人执行战斗任务,全要靠潜望镜。(但仍有一些车长从炮塔顶部探出头来观察。)潜望镜可以旋转,观看四方,还能像望远镜一样把物体放大。炮手还有专门的瞄准镜,可保证炮击的精确度。坦克上装有夜视仪,能在黑暗中看清目标。传动装置多采用电液操纵、精液转向的双功率流动液行星式,将动液变矩器、行星变速箱、精液或动静液转向机构、减速制动器等部件综合成一体,坦克底部的一扇门坦克在作战时,必须把所有的门窗都关得紧紧的。可是,坦克一旦被击中着了火,里面的人就要迅速撤出。如果从顶部爬出来,就很容易被敌人的枪炮击中,所以在坦克的底部设置了一扇逃生门,一旦坦克被击中着火,乘员可迅速从坦克底部逃生。武器多采用数门机枪、毫米或毫米口径的高压滑膛炮.
武器系统
辅助武器多采用7.62毫米并列机枪、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机枪,有的装有榴弹发射器。炮弹基数一般为40~50发,主要弹种有尾翼稳定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脱壳穿甲弹采用高密度的钨合金或贫铀合金弹芯,初速达~米/秒,在通常的射击距离内,现役美军最强的弹药当属第三代贫铀合金穿甲弹--MA3,MA3型贫铀合金穿甲弹在米距离上能穿透毫米以上厚度的匀质钢板,在一些极限试验中,也多次打出超过毫米以上的深度。多用途弹对钢质装甲的破甲深度可达毫米左右,而且兼备杀伤爆破弹功能。各种炮弹多采用带钢底托的半可燃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有的坦克炮可发射反坦克导弹(也称炮射导弹)。乘员多为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装弹、驾驶等任务。有些坦克采用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这样就不需要装填手,通常为3名乘员。
现代坦克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火控计算机及各种传感器、炮长和车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或热像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和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和炮长控制装置等。火控计算机用微处理机作中心处理装置;测距仪多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或钕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供计算火炮瞄准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长主瞄准镜多为可昼夜测距、瞄准的组合体装置,并配有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主瞄准镜一般为周视潜望式。现代新型主战坦克,火炮俯仰范围—6°~+20°,火炮和炮塔为电液或全电式驱动,炮塔最大回转速度0.~0.弧度/秒,射击反应时间6~12秒,首发命中率65%~90%。未来激光炮将代替现有的武器系统,增强火力。
履带
履带用来缓解重型穿甲弹的破坏力,分散了穿甲弹的破坏力,而且可以自如行驶,但是如果履带脱落就难以安装。国外已研发了6轮无履带坦克。
动力系统
坦克动力系统由动力、传动、行动和操纵等装置组成。动力装置由发动机及冷却、润滑、燃料供给、进气、排气、起动、加温等辅助系统构成,是坦克的动力源。传动装置用以将发动机产生的机械能传给主动轮(或水上推进器),并改变坦克的速度、牵引力和行驶方向,由主离合器或动液变矩器,以及前传动、变速、转向、停车制动和侧传动等机构组成。行动装置用以支承车辆,保障坦克平稳行驶和克服障碍,它包括由弹性元件、减震器等组成的悬挂装置和由履带、主动轮、负重轮、托带轮等组成的履带推进装置。操纵装置用以控制坦克推进系统各机构动作,并保障发挥技术性能,通常由泵及压气机等能源件和控制、传导、执行件等构成。
多采用废气涡轮增压、中冷、多种燃料发动机,有的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M1和T-80坦克安装了燃气轮机。发动机功率多为~3千瓦,转速2~2转/分,单位体积功率达~千瓦/米,燃油消耗率~克/千瓦小时。功率密度有的高达千瓦/米。T-72、T-80坦克传动装置,采用了两个与侧传动器相组合的机械行星式变速箱。坦克行动装置多采用带液压减震器的扭杆式悬挂装置,传感器可自动输入多种信息,有托带轮的小直径负重轮式和销耳挂胶的橡胶金属履带式履带推进装置。90式和“挑战者”等坦克采用了液气式或液气—扭杆混合式悬挂装置。坦克单位功率多为20千瓦/吨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时,越野速度30~55千米/时,最大行程~千米。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约30°越壕宽2.7~3.15米,过垂直墙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数坦克装有导航装置和随车携带有可拆卸的潜渡装置。
通过高压电网而安然无恙
坦克通过电网时,两条履带噼里啪啦地闪着耀眼的电火花,里面的人却能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当强大的电流到达车体时,由于车体的横截面积大,电阻要比人的电阻小得多,所以绝大部分电流都通过车体传到地下了,里面的人因此不会触电。
原地转向
坦克能够改变车身的方向,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转向机构来完成的,这种转向机构可以使坦克两侧的履带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哪一侧履带的运动速度较慢,车体就向哪边转向。如果要在原地“掉头”,只要把一侧的履带完全停住,使其速度为零,靠另一侧履带产生的动力就可以带动坦克在原地转向了。(大部分坦克的两条履带可以一前一后反方向运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原地转向。)
厚薄不均的装甲
如果将坦克的装甲剖开看,就会发现这层钢甲铁衣厚薄不均——有的地方特厚,有的地方又特薄。这样做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保证坦克受弹概率高的部位具有足够的防弹性能;二是要尽可能减轻坦克的战斗全重,否则会影响坦克的越野能力
颠簸行进中的高命中率保障
坦克虽然具有高超的越野性能,但车体在行驶中上下颠簸是难免的。为了保证在颠簸中仍能准确击中目标,新型坦克上都装有火炮双向稳定器。这种稳定器可以使坦克炮不随坦克的颠簸而摇动,从而提高了坦克在运动中的射击命中率。
分类
①坦克动力装置,主要采用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少数采用了燃气轮机。往复活塞式发动机,按使用燃料种类分,有汽油机、柴油机和多种燃料发动机。按工作循环方式分,有二冲程、四冲程发动机。按进气方式分,有非增压、增压发动机。按冷却方式分,有液冷式、风冷式发动机。按气缸排列形式分,有直列式、对置气缸式、对置活塞式、V形、X形和星形发动机等。
②坦克传动装置机械传动装置又分定轴式和行星式。液体传动装置又分动液式和动液机械式、静液式和静液机械式。按功率传递路线,又分单功率流和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前者功率经变速机构、转向机构,单路传至两侧主动轮;后者功率经变速机构和转向机构两条并联路线传递,在两侧汇流行星排汇合后再传至主动轮。
③坦克行动装置,主要按悬挂方式,即负重轮与车体连接的方式区分,有各轮单独与车体相联的独立式、多轮组合后与车体相联的平衡式和二者兼有的混合式三种。按弹性元件,可分为机械弹簧式(包括螺旋弹簧、钢板弹簧、碟片弹簧、扭杆弹簧等)、液气弹簧式和二者兼有的复合式三种。
防护系统
车体和炮塔前部多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车体两侧挂装屏蔽装甲,有的坦克在钢装甲表面挂装了反应装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弹能力,特别是防破甲弹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御垂直穿甲能力为~毫米的反坦克弹丸攻击。后来,出现了主动防护系统如俄罗斯“窗帘”1主动防护系统为扑灭车内火灾和防止破甲弹穿透装甲后引起车内油气混合气爆炸,车内多装有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为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车内安装有三防装置,有的在乘员室的装甲内表面附设有削减中子流贯穿的防护衬层。此外,还配有烟幕装置及其它伪装器材和光电对抗设备,并采取进一步降低车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弹药,设置隔舱等措施,使坦克的综合防护能力显著提高。坦克操纵装置,按作用力的方式分为完全由驾驶员体力承担的直接作用式和利用机械能、液压能、气压能、电能等的助力作用式。按变档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
通信设备
一般装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调频电台和一套坦克车内通话器,车外有用于步坦联络的通话盒,指挥坦克通常装备两部电台。现代坦克电台多采用集成电路,带有保密机、抗干扰装置和微处理机控制器,最大通信距离可达25~35千米。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和其它设备。
电气设备
电源采用低压直流供电体制,多装有一台功率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发电机和4~10块容量达~安培小时的蓄电池,T-72坦克采用了直流的启动—发电两用电机。坦克各控制系统引入了大量电气、电子部件,有的用电装置采用了自动程序控制,并开始形成一个信息传输、功率控制、数据处理和故障自检的多路传输的统一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