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董芳芳通讯员陈多汪绍文王亚芬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沿江分属不同关区的港口,共享港口代码组成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形成“一港多区”,各港口之间货物直接通过水路调拨,24小时运输不停歇。11月9日,“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首个试点项目“深圳蛇口—顺德新港组合港”在蛇口正式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是深圳海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实现海运港口和内河码头监管协同,致力打造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现代化港口群,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促进大湾区内要素高效流动,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圳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詹萍表示,此次“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的启动,叠加今年已落地的中欧班列海铁对接项目、“海空港联动”项目,深圳将率先完成海陆空铁一体贯通的全立体跨境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有力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对发挥“双区驱动效应”、促进“一带一路”与大湾区战略对接、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都具有深远意义。记者从深圳海关了解到,包括蛇口港在内的深圳西部港区是天然的深水良港,能容纳超大型船舶停靠,是华南地区重要的远洋船舶进港航道。顺德港是广东第三大内河港口,制造业资源丰富,但受地理环境等因素限制,大型国际货轮无法直接驶入珠江水道。从内河港口进出口的集装箱必需运至深圳西部港区并办理转关等手续,增加企业成本,影响通关效率。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圳海关在大湾区沿海和沿江港口间创新打造“湾区组合港”业务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深圳关区沿海港口国际航线资源优势和大湾区各沿江港口腹地制造业货源优势,通过港口资源互补,实现深圳关区沿海港口进出口货物在大湾区各沿江港口办理交还箱和海关通关查验手续,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有效提高通关效率。据悉,在“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下,出口集装箱在顺德新港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即等同于货物实际抵达深圳西部港区,不需要二次报关;途经深圳西部港区的佛山进口货物,可在货物运抵顺德港后再办理进口通关手续。货物在两港间以专线驳船开展跨港区调拨作业,全程只需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幅压缩通关时间和成本,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业务的沿海和沿江不同关区的港口,共享沿海港口代码组成大港,形成“一港多区”的格局。各相关海关按照协同监管理念,共同管理“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业务。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也支持以沿江港口主管海关为进出口岸的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模式,企业可自主选择提前申报或货到报关方式办理通关手续。货物查验监管手续由沿江港口完成,与沿江港口本地进出口货物一致,通过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港口间信息的互联互通,促进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招商局港口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模式真正实现了大湾区多港口如一港,企业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可节省约30%的报关成本。同时,码头企业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国际班轮与内河驳船之间的衔接,减少货物港口停留时间,将平均堆存期5.7天缩短至2天以内,大幅提高码头场地和集装箱周转效率。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主要在“深圳蛇口—顺德新港”之间试点开展。下一步,深圳海关将积极响应企业诉求,将结合项目试运行情况对“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模式进一步优化,将组合港干线辐射至珠三角各大沿江港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联动一体化发展,形成大湾区水运“一盘棋”的全局效应,增强深圳核心引擎功能,对接全球互联互通大格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通关新模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511.html